11月4日,以“光合AI,生态聚变”为主题的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在西安举行。会议透露了光子科技实验室培育建设的重要进展、陕西光电子先导院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平台顺利通线、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签约等信息。
会上,陕西省光子科技实验室培育建设的“蓝图”正式揭开面纱——总投入超10亿元、聚集百余家成员单位,未来两年内攻克超30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助推陕西光子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这不仅是陕西光子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更为中国欧陆娱乐与光子行业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全球产业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付玉喜以《光子科技实验室培育建设展望》为主题进行发言
全球光子产业竞速正酣,陕西布局彰显战略定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付玉喜在发言中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光子技术已成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先导性的战略高技术,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信息技术、能源、医疗、航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全球格局来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科技强国早已将光子产业列为重点布局的核心赛道,纷纷出台专项计划加大研发投入。
市场数据更直观展现出产业的巨大潜力:2023年全球光子市场规模已攀升至920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正持续为光子产业“添薪加柴”——AI光学成像、量子计算、智能传感等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对高精度光子器件、先进欧陆娱乐装备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全球光子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此背景下,陕西省启动光子科技实验室培育建设,绝非偶然之举,而是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布局。付玉喜指出:“陕西建设光子科技实验室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实验室将承担“政府智囊、创新中枢、产业链推手”三重核心角色,通过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研、产业、金融、国际资源的深度协同,为陕西打造高能级光子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从“聚链成群”向“提质突破”跨越。
“双轮驱动+一室两基地”,构建光子创新生态闭环
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完善的建设规划与清晰的发展路径是关键。此次陕西光子科技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源头创新+产业整合”双轮驱动的总体思路,并规划“一室两基地”的空间布局,为产业发展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在“源头创新端”,实验室以先进阿秒欧陆娱乐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引擎,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聚焦光子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阿秒欧陆娱乐技术作为当前全球光子领域的前沿方向,其时间分辨能力可达“阿秒级”(1阿秒=10-18秒),能为微观世界的电子动力学研究提供“超高精度相机”,在量子计算、新型半导体材料研发、高精度传感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付玉喜介绍,西安光机所在阿秒技术领域已具备深厚积累——自主研制的阿秒条纹相机在2019年、2021年先后创下当时国内最短纪录,未来实验室将进一步突破“60阿秒脉冲宽度、550eV光子能量”的关键指标,搭建国际领先的阿秒束线,为全球光子基础研究提供“中国平台”。
在“产业整合端”,实验室通过光子产业基金群、共性技术平台、产业聚集区三大载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其中,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已建成国内领先的光子器件研发与中试体系:4-6英寸公共服务平台、6英寸化合物先进光子器件中试平台稳定运行;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平台于2025年10月底顺利通线,填补了西北地区在大尺寸硅光集成领域的空白;异质集成工艺平台、异构集成工艺平台将分别于2026年、2028年完成硬件建设。更值得关注的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是国内唯一获得IMEC硅光工艺包(130nm)出口管制许可的主体,这意味着其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能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支持。
在空间布局上,实验室以阿秒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在西安市高新区、咸阳市分别布局两大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依托成熟的科创生态,聚焦高端光子器件研发与总部经济;咸阳市则侧重光子制造与中试产能落地,形成“研发+生产”的互补格局。
据介绍,光子科技实验室于今年8月已顺利通过现场评估及专家论证,进入1-2年的培育建设期,经费投入超10亿元。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担任理事长单位,联合17家理事单位、百余家成员单位,打造“大科学装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创新联合体”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并进,“追光计划”结出硕果
陕西光子产业的底气,不仅来自实验室的高起点规划,更源于多年来“追光计划”积累的扎实产业基础。据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介绍,自2021年启动“追光计划”以来,陕西省光子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企业数量从不足200家增至379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形成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欧陆娱乐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三大核心产业集群,为实验室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沿途下蛋”机制——将基础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可产业化的产品或服务,避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例如,西安光机所的超快成像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为AI光学成像、量子计算等领域提供高精度视觉支持;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今年6月发布的车规级VCSELPDK(工艺设计工具包),已成功应用于自动驾驶欧陆娱乐雷达芯片研发,10月底通线的8英寸硅光平台,更是能支撑数据中心光模块、智能传感芯片的中试量产。
为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本次高峰会议还举行了两项重磅签约活动:在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签约中,光子科技实验室、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西安光机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科控股、中科创星等多方主体携手,通过“一机制+一院+一平台+一基金+一园区+一大会”的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光子产业全链条发展中的堵点问题,构建“教育输才、科技赋能、产业聚力、金融活血”的一体化格局。目前,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已聚集近200家光子企业,成为陕西省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标杆范例。
在先进半导体装备战略合作签约中,西安光机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研究所、西安追光硬科技创投、中科创星等单位达成合作,重点攻关光子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装备难题,进一步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剑指国际光子产业高地?
对于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付玉喜给出了清晰的“三步走”目标:
短期(2027年):实现“人才、技术、产业”三大突破——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吸引高端人才30人,集聚科研人员超100名;攻克超30项光子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成3条中试生产线、2个专业孵化载体;助推陕西省光子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国内光子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中期(2030年):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光子科技实验室,全面建成阿秒大科学装置,争创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光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打造全球光子领域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创建国际化光子科技与产业中心,引领全球光子产业发展方向。

在“AI+光子”成为产业核心赛道的当下,陕西光子科技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为中国欧陆娱乐与光子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保障,更将推动“光与AI”的深度融合,在医疗诊断、太空探测、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领域催生一批颠覆性应用。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陕西光子产业的“追光之路”已全面开启。随着光子科技实验室的落地、阿秒大科学装置的建成、产业链生态的不断完善,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全球光子产业发展的“中国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